路工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lugo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究竟该怎样临帖?
2018-08-20    浏览(712)        来源:路工 官方网站

究竟该怎样临帖?

路工

 

最近,作为书法辅导老师,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“‘翰墨薪传’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第四期培训”华北、东北地区的培训工作。我发现学员在临帖时基本都是在成篇的通临,形同抄帖;临帖也基本上只是临个大概,丢失了不少细节,好多遍下来,成效不大。因此想谈谈怎样临帖的问题。

先谈形临和意临。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叫“遗貌取神”。就是说,在临帖时可以不管外形如何,只要学到“神”就可以了。对这种说法,我真的感到很“奇葩”:没有形,“神”在哪里?在空中悬着吗?没有形,你从哪里看到“神”?又何处去“取”?任何时候,“神”和“形”都密不可分,如同灵魂附着于人的躯体(如果有灵魂的话),没有躯体,立刻“魂飞魄散”。清代翁方纲云:“愚最不服临古帖以不似为得神。形之不似,神于何似?”书法作品的“神”和“形”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我们欣赏书法作品,是通过作品的形来体会作品的神;我们学习书法,也是通过学习作品的形来“取”作品的神。当你熟练的掌握了形,神就会自然到手。舍弃了法帖的形,你就会“任笔为体,聚墨成形”,成了你自己的“自由体”,不仅“神”无从取,还会堕入野道和俗道。至于意临,那是书法水平到了高级阶段的事。到那时,你已经能够准确看出书法作品的优劣,可以仅取其优,仅取其意,而不致误入歧途。在培训现场讲课的老师也大都持此看法。

刚才讲要不要临形,这里再讲讲要不要“像”。 孙过庭云:“察之者尚精,拟之者贵似。”因为好多笔法都隐藏在细节里,只有临得像,追求逼真,古人的笔法你才能真正学到手。一个字丢失了多个细节,面目就会大不一样。有人说临得太像就会写“死”,影响出帖;也有人说临得某某太像就会成为“某某第二”,泯灭了自己的个性。说实在的,愚以为这都是某些人的凭空想象,既无坚实的理论支持,又无事实依据。你能找出一个因为临得太像而写死的人吗?王铎临帖,钱谦益在王铎的墓志铭中有一个描述:“如灯取影,不失毫发。”王铎写死了吗?成为“某某第二”了吗?一个人写得死板,不是因为像,而是因为还不够熟练,熟了自会熟能生巧。学书法的人都知道“遍临百家,自成一体”这句话,帖临多了,出帖又何难哉?历史上成为“米芾第二”的倒真有一个,就是南宋的吴琚。但他“没有出帖”的原因在于“米南宫外一步不窥”,却非但没有“写死”,反而作为书法家在书史上留下了一笔。历史有时候是不是和我们的想象相反?

最后说说通临和单临。如今书法界主张通临的人估计也不少,以为这样不仅能学到笔法和字法,还能兼及行气。其实这是一种误区。当一个人面对多种需要学习的内容时,他的专注力是有限的,如果同时笔法、字法和章法都放到他面前,往往会顾此失彼;何况如果初学书法,观察力欠佳,会造成不仅笔法字法没有学到,行气也难以顾及。根据我的学书经历和几年来的书法教学经验,临帖一定要一个一个字,甚至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去临。每个字要临多遍。临完一个字以后,和字帖上的字进行对照,看看那个地方写的不像,在临下一遍时改正过来。这样三遍五遍,乃至八遍十遍的临,才能在临写的过程中逐步改掉毛病而不断进步。在通临中是难以见到这样的效果的。刘小晴先生在《中国书学技法评注》一书中说:“临书之时,凝神静气,思想集中,一点一画,力求像本。先求笔法,看一笔写一笔,后追结构,看一字写一字。”应当说,章法和行气是比较容易掌握的,其主要的学习方法在于读帖。平时多读帖,等笔法和字法完全掌握了,则熟能生巧,再通临数过或十数过,章法和行气自出。也许,某些在书法上天赋较高的人,观察力敏锐,笔性卓越,看上一眼就可以抓住某一行字的特点和细节,并在笔下表现出来,他们当然可以通临。但这是不适合大多数书法爱好者的。

在和学员的接触中,发现有些学员以为对技巧似乎无须过于关注,艺术才是最重要的。殊不知技巧是书法艺术的基础,没有技巧哪来艺术?你能设想一个没有经过严格技巧训练的人能弹出优美的钢琴曲吗?刘小晴先生在《中国书学技法评注·前言》中说得好:“任何一个书者,要获得创作上的自由,首先要经过严格的技巧训练。宏观世界中一切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,却实实在在的是从微妙而细腻的技巧为起点的。”精准的临帖,就是学习技巧,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不二法门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发表于2018815日《书法报》第五版)


标签:书法 评论 临摹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